受特朗普所謂“對等關稅”影響,普通家庭“菜籃子”受到的沖擊更大,美國國內的供應鏈業(yè)也將面臨被迫迅速調整的局面。
3月份開始,美國正式對進口鋁材料全面征收25%的關稅。此舉很可能推高鋁罐等食品包裝的成本,迫使制造商增加塑料包裝的使用。易腐類食品的價格最先受鋁箔紙包裝原材料供應影響。
可口可樂的CEO昆西此前指出,該公司每年從加拿大進口約30萬噸鋁材用于飲料罐制造,關稅實施后公司可能轉向使用PET塑料瓶作為替代方案。不過增加塑料包裝的使用也會對該公司的環(huán)保目標產生負面影響。
與此同時,據美國農業(yè)部2023年的數據,該國從墨西哥進口了超過450億美元的農產品,包括鱷梨、西紅柿、草莓和龍舌蘭酒等特產。而加拿大是美國第二大農業(yè)貿易伙伴,貢獻了美國農產品進口的20%以上,包括牛肉、豬肉和楓糖漿等主食產品。作為報復,加拿大已對價值207億美元的美國商品征收25%的關稅。墨西哥也威脅制定反制措施。
增加的關稅成本一般先由征收國的進口商承擔,后者隨后通過供應鏈分攤給零售商和終端消費者。
沃爾瑪等巨頭受益于其規(guī)模,能施壓供應商以獲得更好的定價優(yōu)勢,而社區(qū)小超市就必須在提高價格和失去客戶之間做出選擇,進一步威脅到本已微薄的利潤。未來他們面臨著價格波動加劇、供應鏈中斷和消費者支出模式轉變的多重困局,不得不加強本土供應商關系和實現采購多樣化。
第三方調查公司Incisiv的零售行業(yè)分析師Miloni Thakker指出,歷史清楚地表明,關稅爭端會重塑農產品商業(yè)生態(tài)。例如,2018年美國與中國的貿易摩擦導致美國農民虧損數十億美元,但政府補貼僅部分抵消了這一損失。
獨立雜貨連鎖店IGA的CEO羅斯預計,美國普通消費者將在90天內陸續(xù)體會到海鮮、咖啡、水果、奶酪、堅果、糖果等進口食品價格上漲的陣痛。紐約一家超市從意大利進口的橄欖油和香醋下月要漲20%;德州批發(fā)商從危地馬拉進口的香蕉每箱成本從1.8美元漲到1.84美元,多出的部分全由消費者買單。
耶魯大學“預算實驗室”最新預測顯示,受“對等關稅”影響,價格上漲幅度最大的商品包括農作物、羊毛及蠶繭、加工大米、紡織品等。其中食品價格將上漲4.5%,僅生鮮食品就將漲價6.2%。假設美聯儲不采取任何行動,美國家庭平均每年將多支出3800美元。
對于原本背負著不斷上漲的生活成本的底層消費者來說,這個時機來得很不是時候。他們還可能會經歷一輪“縮水式通脹”,即食品價格不變,但包裝和分量減少。麥肯錫最近發(fā)現,今年初51%的低收入家庭減少了肉類和乳制品的消費,高于去年年底的40%。
單純從食品領域就可以看出美國人餐桌的脆弱性:80%的海鮮、80%的咖啡、59%的新鮮水果依賴進口。這些數據的背后是過去數十年來形成的貿易自由化和國際供應鏈布局。
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政的Julián Castro-Rea教授對界面新聞說,特朗普妄想通過濫施關稅將制造業(yè)產能在一夜之間從海外轉移到美國,忽視了搭建道路、鐵路、港口、能源和供水等基礎設施的復雜性和長期性。同時,培訓本土勞動力需要時間,還需要公共和私人利益之間的協調。這些都不可能一蹴而就。